今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(以下简称“左联”)成立94周年。
为扎实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推动华南教育历史旧址活化利用,主题为《从多伦路到管埠村——在粤北的乡野寻找“左联”的星火》的文献展暨“左联”代表人物学术交流座谈会近日在乐昌市举行。该文献展首次系统梳理出唐英伟、彭慧、洪深、许幸之等多位“左联”代表人物在粤北的年谱及在此期间诞生的文艺成果,在宏观层面构建起“左联”与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联,从而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空白,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与视角。
《从多伦路到管埠村——在粤北的乡野寻找“左联”的星火》开展
该活动在坪石镇金鸡小学学生深情朗诵“左联”代表人物——许幸之的《走向自由祖国》声中拉开序幕。女高音歌唱家、广东省政协常委崔峥嵘现场演唱了由许幸之作词的名曲《铁蹄下的歌女》。
与会者还参观了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(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旧址)举办的《从多伦路到管埠村——在粤北的乡野寻找“左联”的星火》展览,重温抗战时期戏剧家洪深等“左联”代表人物在粤北坪石任教的历程,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生活,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道路的历史场景,并详细了解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运营、弘扬红色文化等情况。
坪石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
抗战时期,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,岭南大学、培正培道中学等一大批当时知名中高等学校也纷纷迁抵粤北,艰难办学、赓续教育火种,书写了传奇激荡的华南、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。
据介绍,1940年8月至1945年1月,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管埠村办学约五年。管埠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在战火中以诗为戈、以笔为矛的名师大家,一时间令这个偏僻的粤北小村群星荟萃。
近年来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,尊重历史原貌与场景;立足乡村振兴发展,明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鲜活的思政课堂、统一战线的教育基地及中国乃至世界学科史的溯源地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已成为我省推进教育、文化、旅游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。
如今,广东省、韶关市、乐昌市已经完成了坪石老街中山大学校本部纪念园、三星坪中山大学工学院纪念地、铁岭中山大学文学院纪念地、长尾洞培联中学纪念地一期等项目建设。亚南书舍、《资本论》与中国经济教育历史陈列馆、定友图书馆、管埠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陈列馆、中师剧场已开馆对外开放。
据统计,坪石基地接待来自包括粤港澳及国际游客在内的研学者逾30万人次。“华南研学”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独特名片,是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。
广东创新方法还原历史细节:追寻先师足迹
广东省三师志愿者供图
麦鹤云于1943年在管埠采集的植物标本。省三师志愿者供图
广东省“三师”(规划师、建筑师、工程师)专业志愿者联合省考古研究院、省档案馆、韶关市委、市政府等单位,经过长时间的田野考察、史料研究,学者们创新综合了历史学、地理学、考古学、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,对历史的细节与场景进行了构建与还原。
“从管埠越过山岭,走向罗家渡去的一座无人居留的原始松林……无数枯黄的松针,落在草径周围,像人造地毯似的铺满了坡路”。“缓步爬上山顶时,就听到仿佛从天而降的交响乐,又像从海心卷来的悠悠浪潮,我禁不住从内心发出疑问:‘咦,从哪儿来的海浪啊?’两人再仰头细看,又不禁同声地喊出:‘啊!松涛!松涛!’”
“左联”发起人之一许幸之先生如此描述了和音乐家马思聪,于1943年1月24日这天黄昏在粤北韶关坪石管埠的一次林间散步。这一次美妙的森林之旅,两位先生触景生情,谈诗歌、谈绘画、谈音乐,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经典场景之一。
“1943年许幸之在管埠留下了写生作品《红叶山村》。现在通过分析1942年至1943年陈少卿、麦鹤云两位先生采集的管埠植物标本推断,应该是野漆树、枫香树、乌桕,这是在粤北常见到的变色树种。”广东省“三师”志愿者阿瑞介绍:“管埠由于气温低,所以这些树种颜色更为红艳。正如先生们见到的树林,‘红红的,在琉璃色的森林中’。”
阿瑞介绍:“通过植物标本以历史遗产的方式研究后,将成果应用到历史文化遗址的自然环境原真性地再现,可以丰富遗址的自然景观文化属性。植物标本是可以讲述历史的文献,关键是对采集者的历史背景了解,对植物标本历史知识的掌握。我们要穷尽特定地区的植物物种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科学答案。”
通过对管埠200多种植物标本的深入研究,学者们发现野漆、乌桕、枫香树比较符合《红叶山村》画中所描述的场景。“如乌桕树标本,在由作者陈少卿先生采集的时候,树已经有8米高。这些标本都是在老虎冲附近采集。所以我初步判断这三种树种构成了许幸之先生的这幅画的物种。”
“这是一种创新的多学科合作的方法。通过这种创新研究方法,我们在省档案馆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,在粤北山水之间发掘出已经被遗忘,甚至是被误读的历史故事。这让现在的人们仍能深切感受到当年厚重的历史风云,以及这些艺术家们坎坷人生、杰出艺术创作。”
“粤北抗战时期的教育历史与上海、广州、香港沦陷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关。”阿瑞发现,抗战时上海、广州沦陷,不少左翼文化人避难香港或重庆、桂林。香港失守后,部分左翼文化人辗转至粤北偏僻的乡村,继续教书育人。
为了更准确地再现历史时空,阿瑞收集档案、书信、回忆录等大量史料,首次系统梳理出唐英伟、彭慧、洪深、许幸之等多位“左联”代表人物在粤北的年谱及在此期间诞生的文艺成果,在宏观层面构建起“左联”与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联,从而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空白,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与视角。
学者们建议当地政府,经过科学的考证后,可以在大师们生活、学习过的场景,复植作品中描述、绘画的这些美丽植物,从而揭开历史的面纱,探寻被岁月掩埋的细节。
采写:南都记者 肖阳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